在古代,想廣西吃荔枝,要快馬加鞭,日夜兼程,還可能累死好幾匹馬;即便是到了前十多年,內陸想吃一口新鮮的海產品,也不容易。
如今,想吃全國各地產品,一兩天就能享受到,這都要得益于冷凍冷藏技術的發展,可以說,冷凍冷藏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。
中國冷博會、《制冷商情》雜志、制冷快報等邀請到了江蘇省制冷學會秘書長黃浩良先生,他以江蘇冷凍冷藏市場的現狀和發展為角度,結合個人經歷,分享了冷凍冷藏的變革以及新機遇,制冷人如何去對接?
疫情三年,冷鏈冷庫逆勢穩步增長
疫情這幾年,經濟受挫,不少行業遭遇寒冬,很多冷鏈冷凍冷藏項目建設速度放緩。江蘇省制冷學會秘書長黃浩良表示:“據我了解,行業整體銷售沒有下降,甚至有增長,尤其醫藥疫苗冷庫、預制食品冷鏈冷庫等,疫情讓預制菜加速讓從餐廳后廚走上市民餐桌,也就是最后一公里,成為拉動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。”
統計數據顯示,2018-2021年,江蘇省冷鏈物流冷庫容量逐年提升,2021年,江蘇省冷庫總容量為480.4萬噸,新增庫容量34.2萬噸。2022年江蘇省冷庫總容量大概在550萬噸左右。
1、具體如何分布呢?蘇南地區,像南京、蘇州等,總量超過120萬噸冷庫;蘇北部地區,像徐州、連云港等是江蘇主要的農副產品采摘、加工基地,規模也很大,徐州冷庫超過100萬噸,可能在130- 150萬噸左右,大部分都是農副產品加工性冷庫;而江蘇中部地區相對數量少一點。
2、從冷庫的建設類型上來看,目前冷庫按結構分,分為土建型冷庫、鋼結構型冷庫和混合型冷庫。其中土建型多層冷庫節約用地使用率較高,占比高達70%以上,鋼結構型冷庫使用占比超過20%,混合型冷庫近年來應用較多,但總容量較少。
江蘇有一批規模在70萬噸左右的冷庫,是永久性的土木工程建筑;其他中型冷庫大部分也是土建和裝配式;一部分中小型冷庫主要是應用于農副產品和食品加工類,以及冷鏈運輸的銷售配送冷庫。
3、在企業分布上來看,雖然大型制冷設備制造企業不在江蘇,但是中小型制冷設備的企業還是很多,2023年冷博會現場,很多江蘇企業都來參展。江蘇常州是冷庫板和制冷機組的產業基地;南京則聚集了很多制冷機組、兩器企業;蘇州有較多用于醫藥疫苗冷鏈方面的企業,裝備的先進性和運營模式的創新,都值得關注。
多項政策支持冷庫發展,企業如何布局?
2021年12月12日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“十四五”冷鏈物流發展規劃》中提出,我國到2025年要建設100個左右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,目前各省市冷鏈物流基地仍在申請過程中。
2023年,中國的經濟發展將以“穩”為主,逐步推動經濟復蘇。預計國內消費將成為拉動經濟回升的主要力量。
2月13日,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》(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)發布,文件包括9個部分33條,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守底線、促振興、強保障。
江蘇省制冷學會秘書長黃浩良強調:“這些政策預示著冷凍冷藏行業的前景將會大發展,為振興鄉鎮、農業、促進每循環做出很多貢獻。冷凍冷藏的裝備能夠滿足農副產品的生產,才能驅動高收益、高標準產品的發展,否則就很難運輸和長期保存。”
所謂的長期儲存是指生產季節和春節前后等季節性供應。黃秘書長分析指出,目前我國冷鏈兩頭不足,一個是冷鏈最初一公里,一個是冷鏈最后一公里。冷鏈最初一公里——主要是在源頭和加工區,像徐州等地區還是不能滿足需求;最后一公里——是指運輸和配送,問題更多,像蘇州常住人口有2000多萬,70%多都是消費非農業人口,全部要進入商品運營化的消費,已經不能自給自足。所以冷鏈最后一公里工作量很大,需要企業和科研單位改革創新,保障冷凍冷藏裝備質量,同時又能降低成本。
整體來看,近幾年冷鏈運輸有了長足的進步,江蘇的庫容量基本可以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,只是如何實現全程冷鏈,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
耗能大戶冷庫如何節能減排?
一直以來,我國冷庫產業都是能耗大戶。江蘇省制冷學會秘書長黃浩良指出,去年江蘇省制冷學會配合中國制冷學會秘書處,協助調研江蘇冷凍冷藏能耗方面情況:一冷庫運營的電費和成本;據統計,中國冷庫每年電費就超過了800億元人民幣。有數據表明:蒸發器內油膜增加0.1㎜,會使蒸發溫度下降2.5℃,電耗增加11%,蒸發器外表結霜等均會導致蒸發溫度下降。冷凝器中若存在油膜、水垢,嚴重增加耗電量。另外,低溫庫凍結間或速凍裝置進貨后壓縮比小于8時,應先采用單級制冷壓縮,當蒸發壓力降下來后,其壓縮比大于8時再改用雙級壓縮制冷方式,而許多低溫冷庫一開機就啟用雙級壓縮機,使冷庫能耗加大。
二是制冷劑,目前我國中小冷庫、居民密集區域冷庫仍以氟系制冷劑為主,但從環保的角度來看,不符合國家的低碳目標政策,像R22被國家列入HCFCs消減名單;隨著我國去年簽署《基加利修正案》,第三代制冷劑R404A與R507A也進入加速淘汰期。從投資的角度來看,二代、三代制冷劑配額受限,價格猛漲,傳統冷庫需大量灌注,冷庫投資和維護成本急劇升高。
關于制冷劑發展,業內主要推薦是二氧化碳和氨等制冷劑。中小型設備和冷鏈物流基地還是需要慢慢過渡,尋找低碳和零排放的制冷劑。
三是交通運輸方面,車輛發動機和碳排放很大。
隨著“雙碳目標”的制定和實施,冷庫節能轉型勢在必行。《“十四五”冷鏈物流發展規劃》指出要淘汰關停不合規不合法冷庫、老舊高耗能冷庫、加快冷鏈設施改造升級。
為什么這種冷庫更有前景?
通過近三十幾年的改革開放,冷凍冷藏的裝備的數量和技術都有長足進步。
江蘇省制冷學會秘書長黃浩良分析:“80年代計劃經濟的時候,江蘇省制冷學會統計,江蘇冷庫大概只有三十幾萬噸,現在數量則有18倍到20倍。當時主要是土建為主,如今的冷庫更標準、更系統、更智能。前段時間我去蘇南無錫天鵬冷凍冷藏基地考驗,他們全部用氨制冷系統,投產十幾年,機房沒有氨的味道,設備比改革開放前先進多了。”
同時,黃秘書長指出,《“十四五”冷鏈物流發展規劃》中明確規定,要繼續完善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布局,加強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建設,補齊兩端冷鏈物流設施短板,夯實冷鏈物流運行體系基礎等。同時對我國移動冷庫的發展、物流園區、農產品批發市場冷庫等方面提出了相應規劃。預計在此政策背景下,我國移動冷庫、園區農批型冷庫將迎來進一步的發展。此外,企業還要在提高制冷設備的耐用性和節能性方面多做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