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聯網時代,一切都有了新玩法
來源:上秋制冷
作者:
發布時間:2021-05-19
259次瀏覽
以吃為例,從古至今中國人對“吃”的熱愛都沒有變過,在現今如何吃的健康、營養為國人新追求,有機蔬菜、無農藥水果成為時下新寵。同時,隨著國內物流體系的完善,運輸技術的提高,農產品正成為新風口。
就在今年3月1日,由國家發改委牽頭、24部委聯合發布的《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》中明確指出,要加強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,發展如“
生鮮電商+冷鏈宅配”、“中央廚房+食材冷鏈配送”等冷鏈物流新模式。
誠然,隨著電商的發展,國內物流體系已相當完善,但冷鏈物流的建設還比較落后。
國內冷鏈物流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左右,盡管70年時間里已發展成不小的規模,但與其他細分領域對比起來,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仍有諸多差距。據公開數據,國內每年約流通4億噸的生鮮產品,冷鏈流通率卻十分“不夠看”。資料顯示,目前國內在果蔬、肉類、水產品上的冷鏈流通率為5%、15%和23%,而歐美發達國家在肉禽上的流通率為100%,果蔬方面也有95%以上。
國內流通率過低,說明中國大部分的農產品仍是常溫流通。雖然冷庫、冷藏廠等方面所得碩果頗多,但受技術、資金等限制,農產品在運輸、銷售等后續環節上依舊存在“斷鏈”情況。除此之外,中國農業種植具有分散、面積小、經緯跨度大等特點,也影響了
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。
以前陣子大火的鮮花電商為例,鮮花的特殊性要求企業進行全程
冷鏈運輸,以花加為代表的鮮花電商通過研發環保周轉箱等方式,大大減少了鮮花運輸過程中的損耗。據有關數據,花加的供應鏈環節總成本因此下降20%。可見,完善的冷鏈物流系統,才能降低腐壞率,更好地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,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。
與此同時,在消費升級與“養生”觀念的雙重影響下,消費者對丹東草莓、煙臺櫻桃、云南菌菇等受季節、區域影響大的農產品需求日益增加,而此類產品對物流、尤其是
冷鏈運輸技術有嚴格要求。
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與落后的
冷鏈物流體系產生巨大矛盾,難成規模的農產品
冷鏈物流,大大限制了國內農產品貿易的發展,農產品
冷鏈物流體系和骨干網絡建設迫在眉睫。